在秋意渐浓的内蒙古自治区科尔沁草原上,成群的牛羊膘肥体壮,万顷的玉米地一望无际,曾经干涸的西辽河再次奔流。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一支藏蓝力量创新推出“警务+”模式,以高水平安全护航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通辽公安机关立足“黄金玉米带”“肉牛之都”“绿电铝之城”“红干椒之乡”和科尔沁沙地治理核心区等区位特点,打造产业警务、生态警务、智慧警务等特色警务模式,实现区域高效治理。
“警务+产业”护航发展
如今,警力下沉、服务产业已成为通辽公安机关的工作共识。在有着“绿电铝之城”美誉的霍林郭勒市,公安机关建立健全“一企一警”联系机制,会同企业安保力量除隐患、防风险、保安全。此外,霍林郭勒公安对涉企类警情坚持优先派警、优先受理、优先处置,落实破案、追赃、追逃、挽损“四个同步”,最大限度减少企业损失。
开鲁县公安局围绕玉米等特色农产品,在194个行政村设立警务室,邀请村两委成员担任驻村协警员,加强涉农牧产品保护,化解涉农矛盾纠纷。库伦旗公安局成立知识产权协同保护警务工作站,加强对“中国荞麦之乡”相关品牌的保护。通辽市公安局经济技术开发区分局聚焦辖区内知名企业,着力打造“链式警务”,为32家产业链龙头企业配备“产业警长”,构建风险预警、矛盾纠纷调解、品牌保护等服务机制,建立全周期产业安全生态圈。
为更好服务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通辽市公安局还出台了护航企业发展二十条措施,包括构筑安全防线、严打涉企犯罪、优化服务等内容。
“警务+生态”治沙护林
9月15日,科尔沁左翼后旗公安局努古斯台派出所生态警务室民警吴铮操作警用无人机,在辖区巡逻时发现异常:有三人私自进入林区,爬上两米多高的樟子松上打松塔。吴铮通过对讲机呼叫巡逻队员。不到十分钟,巡逻队员赶到现场,劝离了私自进林区打松塔的群众。
通辽地处科尔沁沙地治理核心区域,生态环境脆弱,治沙任务艰巨。通辽公安机关推出生态警务,将警务工作前移至生态修复一线。
在“三北”工程重要战场的奈曼旗,连日来,旗公安局再次对打击毁林毁草集中整治成果进行“回头看”。
“全旗嘎查村地块零散、地貌复杂,光靠脚量可不行。”日前,奈曼旗公安局环食药侦大队大队长孟凡钧指着电脑上的航拍图介绍,奈曼旗公安局采用“实地踏查+无人机航拍”,给沙地、绿植精确画像,实现精准测量、建档、整改。
在罕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扎鲁特旗公安局民警还承担着保护野生动植物的职责。
“警务+智慧”提质增效
8月29日晚,通辽市公安局科尔沁分局指挥中心值班民警接到辖区群众马女士报警,称其祖母在科尔沁区某市场附近走失。指挥中心立即就近指派万达智慧警务工作站搜寻。
接到指令后,万达智慧警务工作站第一时间启动“智慧警务+实地排查”联动模式。站内队员很快锁定老人轨迹,并将最后出现的画面和位置信息同步传至街面“城市快警”队员移动警务终端。根据实时定位和影像,“城市快警”队员在一家超市内找到老人,并联系家属接回。从接到指令到找到老人,仅用时12分钟,这充分展示了通辽公安机关智慧警务建设的成效。
“城市快警”是通辽公安的一张名片。据介绍,科尔沁公安分局着力打造可视化集约指挥调度平台,实时显示值班民警位置,实现警情警力一屏显、指令一键达、处警一体联,指令传递效率提升40%以上。
通辽市公安局科信支队支队长刘新权介绍,通过构建预测分析模型,能及时发现风险隐患,做到提前预警。
在治安防控方面,通辽公安机关建立运行“无人机巡航+人工智能识别”防控系统,实现重点区域全天候自动巡逻和异常行为自动识别。在经济领域,他们运用大数据预警经济风险,及时介入处置,避免群众受损。在刑侦领域,他们在设立工作室的基础上成立侦查中心,探索出的追逃破案战法成为办案“利器”。
通辽市副市长、公安局局长陈宏波表示,通过创新“警务+”模式,通辽公安机关实现了从传统警务向现代警务、从被动处置向主动服务、从单一治理向多元共治的转变。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