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本站 搜索
搜本站 搜索
首页 > 警务资讯 > 新闻发布
新闻发布

自治区公安厅召开为“国家的孩子”寻根专项行动主题新闻发布会

发布时间: 2025-08-11 
分享到:

打开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即可

8月8日上午,内蒙古自治区公安厅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全区“国家的孩子”寻根专项行动工作相关情况及取得的成效,并就相关问题答记者问。

情况介绍

自治区公安厅刑事侦查总队副总队长张鑫

2021年公安部组织全国公安机关开展“团圆行动”以来,全区各级公安机关刑侦部门全力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积极践行人民公安为人民的初心使命,全面梳理全区未找回失踪被拐人员情况,紧紧依托“全国打拐DNA系统”,充分发挥专业职能和现代科技优势,不断创新工作模式方法,为174名失踪被拐人员找回家人,实现了他们的“团圆梦”。

主动担当作为,推动寻根行动高效开展

2021年,锡林郭勒盟公安局在“团圆”行动框架内,正式启动为“国家的孩子”寻根工作。为确保工作质效,于2023年4月成立为“国家的孩子”寻根工作专班,制定《锡林郭勒盟公安机关为“国家的孩子”寻根专项行动工作方案》,细化工作流程,多渠道推进工作。行动中,锡林郭勒盟公安机关总结形成了“采集+建档”一站式信息管理机制、“网上+网下”核查机制、“认亲+团圆”全流程服务和“媒体+社会组织”多方联动的一系列工作模式,为“国家的孩子”寻根专项行动也从刚开始的服务全盟不断向服务全区及区外有寻根意愿的“国家的孩子”推开。目前,寻根成功的50个“国家的孩子”案例中,涉锡林郭勒盟21人,呼和浩特市4人,通辽市、乌兰察布市各3人,赤峰市、阿拉善盟各2人,包头市、鄂尔多斯市各1人,区外13人。

强化科技赋能,夯实精准寻根数据根基

锡林郭勒盟公安机关通过“科技赋能+基础攻坚”双轮驱动,构建起精准寻根长效机制。一方面深入践行“枫桥经验”,结合“百万警进千万家”活动,对“国家的孩子”的年龄、照片、领养情况、现居住情况、自行寻根等信息进行详细登记管理,建立“一人一档”寻根工作台账,专人负责对接,并多渠道向公安机关内部推送“国家的孩子”信息、血样采集、寻根咨询等信息;另一方面依托全国公安机关数据库,潜心运用DNA技术,创新检验比对技战法,全面开展亲属信息检索、比对及核查工作,有效提高寻根比中确认率。截至目前,锡林郭勒盟公安机关已采集“国家的孩子”血样931份、寻根家庭血样188份,排查家系2000多个,排查个体4000余名,分析排查寻根数据超5000条。

凝聚社会合力,拧紧全民参与寻根链条

锡林郭勒盟公安局积极动员“锡林一家人”寻根组织、民间机构、爱心人士等社会力量参与到为“国家的孩子”寻根专项行动中,凝聚多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为寻根发挥积极作用。

“国家的孩子”寻根专项行动先后被新华社、央视、人民公安报等国家及自治区主流媒体跟踪宣传报道,通过全媒体矩阵将寻根声音传递到千家万户,形成强大社会助力。公安机关还充分利用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采用“专题报道+新媒体直播+融媒产品”相结合的形式,发布当事人寻根信息和成功案例,普及寻根知识和DNA技术在寻根中的应用,对为“国家的孩子”寻根专项行动进行广泛宣传和动员,提高社会各界对寻根行动的知晓度和参与度。

深化长效机制,续写寻根团圆时代新篇

锡林郭勒盟公安局将通过技术迭代和机制创新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新质生态”。一方面广泛宣传发动社会各界参与,引领推进为“国家的孩子”寻根专项行动深入开展,一方面进一步完善机制建设,提升全流程服务能力,努力实现社会治理效能与公安机关新质战斗力的协同提升。

下一步,全区公安机关将牢记初心使命,以人民期盼为念,忠诚履职,开拓进取,将检验技术的“硬实力”转化为民族团结的“强纽带”,努力用警徽之光照亮更多失踪被拐人员回家的路。同时我们也将继续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从信息整合、技术支撑到社会动员,多维度合力照亮“国家的孩子”寻根之路。

两起寻亲案例

 锡林郭勒盟公安局党委副书记、常务副局长白嘎利:

“国家的孩子”王志强的寻根故事

王志强的养父是蒙古族、养母是满族,67年前,出生在江苏常州汉族家庭的王志强来到了这个质朴的多民族融合的家庭里。9岁时养父去逝,养母独自将他抚养成人。

成年后,他进入水利局工作,组建家庭,过上了平凡而幸福的生活。随着年龄的增长,王志强想了却一个心结--自己到底是从哪来的?

2007年起,王志强在家人支持下开始寻亲。他多次前往上海儿童福利院旧址,参与寻亲会却未果。2015年,安徽一户人家主动认亲,双方热情相认,却在公安机关“团圆”行动的DNA比对中遗憾排除血缘关系。

2023年12月,锡林郭勒盟公安局技术民警的一个电话,让他重燃希望。通过DNA比对,民警发现江苏常州崔家村的一条家系线索,通过复核比对,确认他与崔银富、崔留珍为同胞兄妹。2024年1月12日,王志强跨越2000公里抵达常州武进区崔家村,在认亲仪式上,离散六十余载的亲人相拥而泣。

王志强说,自己拥有两份亲情:内蒙古养父母的养育之恩,与南方亲生父母的血脉之缘。他感恩国家的救助让自己重获新生,也感谢公安民警与志愿者的坚持让家庭团圆。


“国家的孩子”胡英华的寻根故事

1960年,年仅6个月的胡英华(原名张勤华)成为“三千孤儿入内蒙”中的一员。蒙古族养父母为他取的乳名叫“党生”,在科尔沁草原长大的他,成为教师后笔耕不辍,笔名“塔林夫”(意为:草原之子),他写过的文章里,字里行间满是对养父母的感恩。

2024年12月28日,胡英华把血样寄到锡林郭勒盟公安局求助。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民警就为胡英华比对确认了南方的亲人。今年2月12日,元宵佳节,江苏宜兴百合村锣鼓喧天。65岁的胡英华身着蒙古族服饰,跨越1800公里回到宜兴,与阔别65年的亲人紧紧相拥,在亲生父母遗像前长跪不起。

认亲现场,陪同前来的锡林郭勒盟公安局民警宣读亲缘关系确认书,证实他与大哥张勤荣为同胞兄弟。

胡英华是目前寻亲速度最快的案例——从求助到认亲不足2个月。

“六十五载生死别离,骨肉团圆大爱无疆”是胡英华亲自改编歌曲的歌词。这场跨越草原与江南的重逢,不仅是个人命运的转折,更见证着为“国家的孩子”寻根路上,公安民警与志愿者用爱织就的跨越时空的纽带。

答记者问

记者为什么要成立专班为“国家的孩子”寻根?

锡林郭勒盟公安局副书记、常务副局长白嘎利:

锡林郭勒盟是当年内蒙古接收“国家的孩子”数量最多的盟市之一。近年来,锡林郭勒盟公安局在工作中发现,“国家的孩子”们年事渐高,“人生当知来处”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他们迫切希望能够找到自己的原生家庭。此前,部分人尝试自行寻亲,但收效甚微。直到2021年公安部开展“团圆”行动,让他们看到了实现心愿的曙光,因此纷纷向公安机关寻求帮助。为积极回应群众的新诉求、新期盼,锡林郭勒盟公安机关积极响应,第一时间在全盟范围内启动为“国家的孩子”寻根工作,并于2023年以专班形式实体化运行,收到了明显成效。

这项工作不仅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更是公安机关探索服务群众新模式、解决民生难题新路径的积极尝试。随着公安机关与社会各界爱心力量的不懈努力,越来越多“国家的孩子”得以实现团圆,这不仅是个体家庭的喜事,更让民族团结的美好图景愈发鲜活。去年以来,江苏省宜兴市、高邮市等地为感恩内蒙古对“国家的孩子”养育之情,景区对内蒙古游客给出诸多优惠政策。所以说,就目前专项行动的发展来看,它的意义早已超越个体团圆,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实践。它以情感为纽带,以文化为桥梁,以多方协作为支撑,勾勒出促进民族团结的“同心圆”,让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根基更加坚实。

记者:寻根行动离不开社会各的大力支持请介绍下公安机关是如何组织发动的?

锡林郭勒盟公安局刑事侦查支队支队长李剑三:

岁月不饶人、时间不等人,专项行动开始时“国家的孩子”均已年过花甲,这是一项与时间赛跑的工作,单靠公安一家推动,影响和效果有限。所以从一开始我们就积极与社会各界开展联动,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支持参与积极协调志愿者寻根组织、民间机构等20余个团队和100余名志愿者、爱心人士投入到为“国家的孩子”寻根专项行动中,并通过协调各级媒体资源,凝聚多方力量,形成了现有的联动机制

2021年至2023年底我们为8名“国家的孩子”寻根成功。2024年,该专项工作中央和自治区主流媒体集中跟踪报道后,在全社会引发热议和传播,让寻根工作速度倍增。2024年到现在一年半多的时间里,我们又成功为42名“国家的孩子”寻根成功。在此,锡林郭勒盟公安局对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和各级媒体的关注报道,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传统媒体、新媒体的同步发力,扩大了这项工作的社会覆盖面加了社会影响力,激发了更广泛的社会参与,也增加了可信度,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使越来越多“国家的孩子”前来求助。


记者:下一步公安机关对于“寻根”专项行动还有哪些工作打算?

锡林郭勒盟公安局刑事侦查支队支队长李剑三:

“国家的孩子”寻根,是一项紧迫且长期的任务,锡林郭勒盟公安局将进一步完善专项行动工作机制拓宽寻根渠道凝聚多方合力。在不断本地“国家的孩子”血样数据库的同时,也会联合南方有寻根意愿家庭的地区,动员志愿者、公益组织社会力量,通过设立寻根家庭信息、血样采集站等进一步增大数据库容量为寻根实现更多可能。同时,我们还要积极对接寻根志愿者团队开展血样采集和检材保存等培训活动提高为“国家的孩子”寻根效率。在厅刑侦总队的指导支持下,我们将进一步健全完善跨区域协作、一站式服务、检验流程优化等长效机制动态跟踪寻根进展确保服务高质量全覆盖。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信息来源:宣传处  
主办单位: 内蒙古自治区公安厅 承办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公安厅
蒙ICP备05003255 蒙公网安备 15010202150854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9
联系地址: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哲里木路15号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联系电话:0471-5153343